最新动态
南宁: 3天的关爱 72小时的笑容
课堂气氛热烈
手工课上认真描线。
“加油!加油!”在宾阳县思陇镇昆仑村同兴完小简陋的篮球场上,一场拔河比赛正在进行。10岁的李杰个子小,声音却很大,小手紧紧抓住粗粗的绳子。李杰是留守儿童,第一次接触拔河比赛的他很惊讶:“还有这么好玩的活动!” 3月25日至27日,安利广西分公司的志愿者们走进同兴完小,开展主题为“72小时•1公斤盒子”的志愿者行动。他们带来了丰富的学习用具和体育器材,带来了充满趣味的课程,和82名小学生度过了充满快乐和温暖的72小时。
山区里来了一群年轻人
3月27日上午,记者和安利志愿者刚出现在宾阳县思陇镇同兴完小的校园里,小学生们便一路小跑到了我们面前。志愿者施静告诉记者,前两天他们已经来学校做过调查,和孩子们已经混熟了。 同兴完小的条件非常简陋。在山坡环绕的稻田中间,一个不大的篮球场是孩子们的乐园。拿到呼啦圈、跳绳、拔河的绳子,或者小组合作,或者单人比赛,他们的课间十分钟同样充满了欢乐。穿过篮球场就到达教室,六间瓦房分成两排。志愿者在之前的调查中,发现教室有很多玻璃窗破了,锋利的残渣有可能会伤害小学生,所以志愿者们要利用课间时间将玻璃窗补好。
“嘀铃铃铃……”伴着清脆的上课铃声,思陇镇同心完小6个年级,6个班级的82名同学,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分别开始了他们的课程,分别是:天马行空艺术家、戏剧A\B\C和环保小卫士。同学们期待已久的“1公斤盒子”出现在教室里,里面丰富的教学小工具惹来阵阵欢呼。在一、二年级合起来上课的教室里,同学们分成6个小组,志愿者叶剑平担任老师。这节课主要教他们手工制作具有壮族特色的铜鼓,8岁的李杰第一次用纸碗、纸盘子、彩色笔做出了一个五彩的铜鼓,他画上了许多爱心、雨点和小草。志愿者们离开后,72小时教育工具箱将作为礼物留在学校。
心声:“想上音乐、美术、体育课”
同兴完小一共有6名老师,平均一个年级一名老师,但唐阳达老师除了上五年级的语文,还兼上一年级的数学,师资非常匮乏。课间,记者来到一年级教室问:“你们都有什么课?”同学们回答:“语文!数学!”“你们最喜欢什么课?”问题一出,便在同学们中间炸开了锅,大家争相发言:“美术课!音乐课!体育课!……”唐阳达告诉记者,因为师资匮乏,老师们常常身兼数职,一些兴趣课很少能上。施静感慨:“五、六年级的孩子从来没有接触过英语课。”10岁的蒙丽燕在三年级孩子中显得特别娇小,圆圆的脸蛋有着大大的眼睛,头发有些乱,戴着红领巾,她需要很用力地扭动才能让呼啦圈转起来。吃午饭了,她对老师说,不要那么多,吃不完浪费。蒙丽燕的家离学校有半个小时的行程,午饭后,她在桌子上趴一会当午睡,“我会做很多家务,煮饭、喂猪、喂鸡我都行。”问问蒙丽燕这几天最开心的事,她说:“昨天叔叔阿姨给我们上了一节美术课,昨晚做梦都能梦到老师。”她说最大的希望就是有更多的老师,看到更新鲜的事物。山区的孩子远离城市,但是不能让他们远离知识。孩子们的视野需要拓展,动手能力有待提高。
思考:关爱不只72小时
山区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帮助,志愿者来了又走了,但孩子们需要的关爱不仅仅是72小时。在这三天的志愿者生活里,志愿者们努力当老师。他们首先分组制作教学展品,体验课程的每一个环节,然后像老师一样制定教学流程、课件,一遍又一遍练习每一个环节。他们轮番上台演示要讲解的课程,其他志愿者在台下当听众,然后纷纷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。诗诗说:我们尽可能将课程表现得生动有趣,虽然都是门外汉,但是为了孩子们,我们都在努力。叶剑平说,整天都想着课程的设置,就连晚上睡前想的都是课程,想着就要面对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,有紧张也有兴奋。三天的时间很快过去了,叶剑平觉得对同兴完小的帮助应该一直持续下去,要定时联系,长期关爱。唐兰清是同兴完小唯一的女老师,她不仅是一名语文老师,也是孩子们的“妈妈”。在这偏远的山区里,唐兰清“忙不开”,她希望有更多的“哥哥、姐姐、知心妈妈”来关爱孩子。
链接
关于“1公斤盒子”:
一个“1公斤盒子”能让一个志愿者或老师和36个学生展开一节主题课。盒子里的内容包括这节课所需的材料和一个简单易懂的使用指南,让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地把课堂变得丰富多彩。使用“1公斤盒子”的课堂强调的是给孩子们提供自我发现和相互学习的空间。